数字经济专硕
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教育教学 -- 数字经济专硕 -- 正文

导师科研成果|张自然、何竞: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实验

发布日期:2025-01-05   点击量:

原文刊发于《经济问题探索》2024年第6期



张自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城市碳中和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自然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城市化、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或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批准文号:12AJL009) 、“中国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管理模式研究”(批准文号:15AJL013)和“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批准文号:24AZD074)。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5项。在国内外顶级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出版专著30余部,撰写的10余份研究报告获得重要等级奖项,其中,《中国经济增长报告》连续多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一、二、三等奖;《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被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10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3年教学或科研成果:

在读博士研究生:7位。

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位,共毕业研究生4位。

发表论文:

1ICT and energy rebound effect: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data from Chinese ci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4,vol(370);

2Can new infrastructure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examination based on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Empirical Economics,2024(10);

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的测度与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08);

4】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实验,《经济问题探索》,2024(6)

5】城市规模、基础设施和二氧化碳排放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23(12)

6Calcul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efficiency in China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23(10)

7】低碳转型与绿色增长的中国经验,《中国发展观察》,2023年第4期;

8】西部地区城市规模、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中国西部》,2023年第4期;

9】空间集聚、创新相互依存与城市经济增长外部性,《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1)

10】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政府管理模式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22(10)

11】绿色优先战略下的增长路径探索与治理实践,《经济研究》,2022(9)

出版专著:

《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报告2023-2024》—高质量发展与创新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10月;

《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22-2023)》—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09月;

《中国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管理模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9月;

《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21-2022)》—低碳转型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09月。

主持或参与课题(近五年):

主持或课题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2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A类课题3项、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端智库课题1项、部委课题1项、省哲社重大专项课题1项、央企横向课题4项、地方横向课题3项。

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核心人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2项。

何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研究背景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提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落实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充分体现了主动承担责任的大国担当。然而在我国人均GDP较低、尚未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同时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并逐渐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动力(赵涛等,2020)。大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依托其产生了大量的新兴数字技术和相关产业,并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因此,大数据和数字经济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备受关注。一方面,大数据的应用能够通过提高能源监测和规划的效率、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等途径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数据存储平台、算力中心和5G基站本身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数字产业对电力的较高需求也会导致碳排放的增加。因此,厘清现阶段大数据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方向和作用机制,不仅能为大数据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还对中国实现绿色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主要结论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从产业、民生、制度、技术和人力资本等多个维度全面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因此本文以试验区的建立表征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理论分析试验区政策对碳排放水平的影响方向和影响机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在实证分析部分,将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实验,利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和修正的两阶段双重差分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并得到以下结论:

(1)数字经济的发展会降低城市的碳排放总量和电能消耗产生的碳排放,而对热能产生的碳排放、交通运输产生的碳排放和直接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没有显著影响。且该结论在经过安慰剂检验、反事实检验、倾向评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改变模型时间设定、控制其他政策的影响和更换估计方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

(2)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可以降低周围城市的碳排放总量和电能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水平,且该溢出效应会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递减。而试验区的设立对周围城市其他方式产生的碳排放几乎不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

(3)根据进一步分析可知,试验区设立对电能消耗产生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减少工业用电产生的碳排放实现的。而试验区的设立现阶段对居民用电产生的碳排放没有显著的影响。

(4)大数据试验区政策的降碳效应在不同试验区类型、不同创新环境和不同经济水平下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具体而言,区域示范类试验区的降碳效果最显著,跨区域类试验区的降碳效果次之,贵州试验区的降碳效果最低。内蒙古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类试验区的设立呈现出一定的增碳效应,但并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另外,试验区的设立在创新环境更好、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城市呈现出更大的降碳效果。

(5)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试验区的设立会通过促进消费业态和模式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降低城市的碳排放总量和电能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水平。


政策启示

首先,基于大数据试验区的实践经验,全面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可知,数字经济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新型经济形态,其发展可以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为了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全面释放数字经济的降碳潜力,应当加快数据空间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样化多层级的数据要素市场、完善数据产权制度和数据治理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大数据试验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并将其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应用、推广到其他地区,实现数据红利的共享和碳减排范围的扩大。

其次,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深层次转型,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改造。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工业用电碳排放的减少是试验区碳排放水平降低的直接原因,其主要是通过消费模式和业态的创新、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的。由于大数据本身的能耗特性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电力支持,即数字产业自身的发展可能会带来碳排放的增加,但其数字技术赋能到其他产业会带来碳排放的降低。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大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作用,充分释放各领域各产业的降碳潜力,应当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统筹、引导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升级、不断提升企业的数字化能力。

最后,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制订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在推动数字普惠的过程中最大化各区域的发展优势。本文研究结论显示,数字经济发展的降碳效应在不同试验区类型、不同创新环境和不同经济水平下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因此,各地区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特征选取适宜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而不应盲目复制降碳效果显著地区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对于侧重新型基础设施统筹发展的区域,其现阶段的碳排放可能会有所增加,但以兼顾全局和长期的视角来看,其仍然具有较大的碳减排潜能。



版权所有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邮编:102488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