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吴利学研究员应邀莅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为第六期“香樟青苗计划”暑期学校学员带来讲座,讲座题目为“用理论认识现实”。
嘉宾简介
吴利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宏观经济等领域研究工作,曾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或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数十项,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
吴利学老师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现状引入,指出经济学理论主要存在以下价值:满足我们自己的好奇心;帮助我们进行理论研究;指导我们进行实证研究;指导我们进行政策研究;以及指导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随后,吴老师围绕什么是理论与模型,理论的案例性应用,如何应用经济学理论知识认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的内容逐一向同学们讲授:对于“什么是理论与模型”这一问题,吴老师认为:理论是认识世界的工具,经济学理论则是从经济学角度认识世界的工具;模型是用特定的逻辑语言表述的理论,经济学模型则是用逻辑语言表述的经济学理论。吴老师指出,数学语言是最精准的逻辑语言,能在逻辑上自洽,同时避免歧义。但数学并不是经济学研究的全部,经济学研究也需要历史等其他领域的知识配合。随后,吴老师介绍了经济学理论模型的结构,指出:经济学的模型设定是对现实的抽象,模型推演是对参与者的优化决策,均衡结果是最优行为及其后果。以经典的RCK模型为例,吴老师生动地展示了模型的建立和推演过程,启发同学们如何将RCK模型应用于劳动经济学等研究领域。
随后,吴老师结合具体案例,展示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吴老师以中国地区经济差异这一经典问题为例,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出发点,展示了地区劳均产出及其分解,地区产出差异及其分解,这种分解方法实质上是索洛余值法。但这种方法有其自身问题,如现实中资本积累和技术水平相互影响,这与索洛余值法的基础假设相违背。随后吴老师展示了新古典方法对索洛余值法的“修正”,并比较了用两种方法计算的中国TFP差异。针对不同理论得到的差异化结论,吴老师强调:经济理论应当从现实出发,尊重现实、回归现实,用现实来检验理论的对错。吴老师还向同学们展示了他曾在《世界经济》《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上发表的相关文章,诠释如何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变成论文,启发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思考。
最后,吴老师深入浅出地诠释如何基于经济学理论认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针对中国经济增速近期出现下滑,“新常态”的三态叠加——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等经济事实,吴利学老师整理了3种经济理论给出的解释,分别为:外需负面冲击说、改革成本增大说、服务业比重上升说。其中服务业比重上升说的影响最为广泛。此外,吴老师还介绍了鲍莫尔“成本病”为基础的不平衡增长理论,阐述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与主要结论,同时也指出了这一理论与现实的不符之处,和如果依照这一理论进行经济决策,可能会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
在课后的随堂互动交流环节中,吴利学老师针对“青苗”们提出的关于如何进行理论学习,如何建立好的理论模型,以及如何将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鼓励大家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学理论,多做理论。吴老师深入浅出地精彩授课,为“青苗”们,尤其是尚处于理论知识学习阶段的学员们,阐明了经济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