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泳泽,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校学科领军人才,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先后入选教育部学术新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南开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南开十杰)等荣誉和称号。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China Economic Review》《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6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5篇。
2021年7月25日晚,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余泳泽教授担任香樟青苗计划主讲人,讲座主题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研究选题”。本次讲座由刘安然同学主持,第四期香樟青苗计划学员参加。
本次讲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为什么要做有中国经济学特色的选题;第二,什么是有中国经济学特色的选题;第三,怎么去做有中国经济学特色的选题。
在讲座开始时,余老师首先指出,目前经济学研究中存在这些现象:对高水平期刊的需求不断上涨、对文章质量的要求随期刊之间的激烈竞争而越来越高、研究范式越来越国际化。这些现象使期刊发表难度越来越大。为什么要选择有中国特色的选题去做?余老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和李稻葵教授的话,阐述了“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重要性。接着说明了:讲好经济学的“中国故事”,需要学界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基于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那么,如何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出发,寻找“中国故事”?余老师从近年来的审稿经历中总结出“三个反对”:第一,坚决反对采用复杂研究过程来得到众所周知结论的所谓高深学术论文,例如不应研究“吃饱了不饿”,而研究“吃多少不饿”的问题是可以的。第二,坚决反对炫方法、炫工作量但没有核心思想的所谓创新性学术论文。方法很重要,但学术贡献不应仅是方法或工作量。第三,坚决反对套用国外文献采用中国数据重复结果的所谓中国特色学术论文,中国有独特的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与国外不同,因而不能简单套用外国文献。
接着余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如何做有中国特色的选题。首先需要明白两种范式:一是从理论到现实,即理论是否有现实支撑;二是现有理论还有发展空间,将现实现象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层面。
在做学术研究时,主要有五个重要的选题来源:
(1)重要文件:将文件中的热点问题上升为学术研究问题,例如高质量发展、双循环等主题。
(2)重大政策:如果是研究中国实施的重大政策研究,一定要关注政策实施背景,把传导机制讲好,使得故事得到的结果才可信。例如研究文明城市,一定要关注上级政府制定的文明城市指标体系。
(3)重大事件:重大事件是指重大事件冲击,例如中国加入WTO、一带一路倡议、疫情冲击。在研究这类选题时,需要关注事件冲击的传导机制。
(4)事实数据:数据驱动,需要发现数据背后的故事,寻找存在悖论的地方。
(5)重要文献:文献是一切研究的起点,从文献出发,寻找可以拓展的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从这五方面选题,最终还是要关注选题中的故事性。
另外,就理论先于实践还是来源于实践的问题,余老师认为二者并不是排斥的关系。就先博后专还是先精后专的问题,余老师认为可以根据个人特点进行选择。
随后,余老师向同学们具体说明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研究问题:第一,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不了的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和问题。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例如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等问题。第三,世界其他国家复制不了的中国成功的经济发展经验总结。
就如何判断是否是一个好的选题,主要看四点:有思想、有创新、有意思、有方法。其中,有创新是指方法、思想、对现有理论的拓展、数据的创新;有方法是指方法不一定要复杂,但要准确。最终要归为论文要有价值,即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都应有所体现。
那么就做学术研究,基本会经过三个阶段:第一,“看山是山”:即模仿阶段,是一个锻炼的阶段,需要模仿性创新;第二,“看山不是山”:即自主创新阶段,提出一个新的思想或研究领域,尝试启发性研究;第三,看山是山:即返璞归真阶段。
从审稿人的角度,余老师进一步讲解了判断一篇论文是否为好论文的标准:第一,选题:选题选的好;第二,故事:故事讲的好,即逻辑通顺、理论完备、研究结果可信;第三,识别:识别做的好,包括方法问题、数据问题、变量度量问题,这是结果可信的前提;第四,规范:文章流畅、格式美观、符合学术规范;第五,时机:时机抓得好。
另外,就学术论文的基本规范,需要做到5个方面的规范:(1)语言规范,即用学术语言;(2)格式规范,例如行间距,字体;(3)引用规范,切忌出现引用错误;(4)行文规范,需要注意段与段之间逻辑,段内逻辑;(5)内容规范,短句为好。
接下来,余老师以自己的学术研究为例,详细为同学们说明了中国特色学术研究如何去做,怎样去讲好中国故事。
例子一,目标责任制。主要工作是将近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环境目标的研究上升到理论层面,是理论性研究,主要内容是用目标责任制去解释增长奇迹。首先需要了解目标制定过程分为制定、分解、考核三个阶段。
就目标制定,按时间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就目标分解,为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市区县政府,为保证总目标实现,不同层级政府间会存在目标加码现象。
另外,就目标性质,可分为预期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中央政府更多制定预期性目标,如GDP目标,在对其进行向下分解过程中,会成为约束性目标;约束性目标如减排目标,由中央政府向下层层分解。
就目标类型,可分为经济类目标和民生类目标。就目标考核,分为自上而下的考核、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就目标责任制的结构特征,主要有两点:第一,中央政府是目标的制定者和“发包者”,地方政府则是目标的执行者和“承包者”。第二,在“目标责任制”的体系中,目标制定、目标的分解与目标考核既表现出梯度式渐进的状态,也存在着互动式演进的特征,形成了协调统一的闭环系统。目标责任制得以实施的制度基础在于:在政治制度基础方面,中央政府通过民主集中制实现总目标的引领;在财政制度保障方面,地方政府通过中国式分权实现责任落实和目标的分解;在经济制度激励方面,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目标完成。
例子二,经济增长目标约束。2016年首次采取区间方式制定目标,具有一定中国特色。基于目标制定方式差异,可根据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时的用语,将目标分为软约束和硬约束两类。在观察到以上现象后,进一步研究省级经济增长目标、市级经济增长目标之间的层层加码现象,并思考这一现象会带来什么影响。
例子三,中国式环境规制。由于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环境问题关注度和重视程度越发提高。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独特的环境治理方式与国外的环境理论有所不同。国外环境规制有三个方面的理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波特假说、环境污染避难所假说。中国特色是指在环境治理事务中,政府要素非常重要。从发掘故事角度看,比较“十五”计划、“十一五”计划、“十二五”计划指标约束性,即规划目标和市级完成情况。可以看到,当环境目标形成约束性指标时,地方政府将不余遗力地去完成相关目标的考核。基于以上现象,可以选取2007年《“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作为外生式的冲击进行研究。
例子四,环保督察制度。环保督察制度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2006年六大区域性督查中心、2014年《环境保护部约谈暂行办法》和《环境保护综合督察办法》允许公开约谈、2015年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初步确立中央环保督察制度、2016年成立国家环保督察办公室。就这一制度,可以做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
例子五,河长制。2007年环保部与各省市签订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产生非常强的约束性,也是无锡市在“蓝藻危机”下,推行河长制的一个原因。与其他环境治理制度不同,河长制主要具有四个特点:第一,“自下而上”推行;第二,“渐进推行,自主选择”;第三,规避企业对环境规制的反应;第四,克服各个部门协调和各个县区各自为政的问题。
余老师强调,以上五个例子都是在中国产生的,其他国家没有推行并且也难以推行,因此具有中国特色。
接着,余老师说明了论文审稿的四个原则:第一,理论基础与现实认知的统一;第二,理论机制与实证过程的统一;第三,变量设置与实证方法的统一,例如代理变量要度量准确;第四,政策含义与实证结论的统一。
尾 声
最后,余老师为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四分努力,三分激情,二分天分,一分运气。因此,在经济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是要保持学术热情。另外还需要学会时间管理、经常学术交流、时刻学术敏感、集中一两个领域。讲座的最后,余老师愿同学们永远保持一颗激情的心,与大家共勉。
在师生交流环节,余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也欢迎同学们进一步交流。讲座至此圆满结束。
感谢余泳泽老师为青苗学子的精彩授课!相信同学们通过本次课程,在如何进行中国特色选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方面都有颇多收获。也相信未来,同学们会更好地实现“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向世界讲好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故事。(文案 王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