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香樟青苗讲座 | 何晓波:“最熟悉的陌生人”——家政劳动力市场的大数据和中国故事

发布日期:2020-08-01   点击量:

讲座纪要

2020年7月27日14:00-16:30,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何晓波应邀为同学们带来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家政劳动力市场的大数据和中国故事”的精彩讲座。香樟经济学术圈部分学者和第三期青苗计划全体学员参加了本次讲座。

何晓波,经济学博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经济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2007-2013年期间就读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2016年荣获“上海市高校青年东方学者”称号。2012至今,发表英文论文14篇,其中包括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Economics Letters(2篇)、China Economic Review(2篇)、Manchester School、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篇)、Asian Population Studies等SSCI共计11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一项。现担任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World Economy、Agricultural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China Economic Review、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Industrial Relations和《经济学(季刊)》、《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国际和国内知名学术期刊匿名审稿人,《产业经济评论》执行副主编,香樟经济学术圈上海地区召集人。

首先,何老师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劳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他认为劳动经济学方面的实证研究是最近5-10年中国经济学研究发展的重点与亮点,但在经历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后,学者们发现目前的实证已经受到了方法和数据的双重桎梏。在未来,他认为微观动态模型应会得到更多应用,并且随着数据竞争的加剧,依靠网络爬虫和其他渠道获得大数据会在研究中占据更大份额。

随后,何老师谈到了自己做学术研究的一些感悟,他认为学者应当“扎根中国现实,改变思维定势”,并由此引出本次报告的特殊群体——保姆。何老师在自己的日常经历中,开始关注到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保姆这一特殊群体,发现从业者的社会保障和社会融入依然面临重大问题。经过亲身调研和对已有研究的整理,何老师从“常识”、“谁在迁入”、“谁在住居”和“谁在创造”几个方面细致刻画了移民群体的基本状况。

何老师认为,“月嫂”和“育儿嫂”等保姆属于替代性较低的高技能群体,其内部具有非常显著的异质性,她们为城市正常运转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但在已有研究中却未得到充分重视。通过对2016-2017年7万家政女工数据的分析,何老师及团队成员对家政女工的从业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发现,高户籍门槛推升了保姆的预期工资,并且不同的移民网络与户籍门槛的交互效应具有异质性。此外,他们还从高低技能互补的视角切入,研究高技能群体对保姆群体(分工种)需求增加所带来的保姆群体工资上升现象。在最新的研究中,何老师还基于最新的数据研究了疫情对家政行业产生的冲击。

在讲座的最后,何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无论数据来源和性质如何变化,问题导向始终是第一位的。研究者可以从数据中挖掘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带着问题去看数据,要有打通各细分领域的视野,劳动经济学研究应该与国贸、产业、区域等领域紧密结合。大数据不仅有利于实证经济学的发展,也会推动理论的进步,而结构模型与大数据的结合应是未来十多年的趋势。

在互动环节,何老师细心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诸多问题,大家表示本次讲座使我们深入认识到了好的研究必须来源于生活并扎根实践这一道理,期待以后能有更多机会与何老师深入交流。

版权所有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邮编:102488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