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6日,经济学院名誉院长逄锦聚教授在研究生教学楼221为本科生带来一场题为“谈谈学习经济学”的讲座。
逄锦聚教授同时还担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统计制度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编写组首席专家等职。
讲座伊始,逄院长对学院同学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殷切的期盼。
首先,逄教授与同学们探讨了什么是经济学以及经济学的当代使命。
问答环节
问题:同学们对经济学的理解是什么?
董锡燃同学给出的回答是:在未来到社科大之前,对经济学的理解比较浅薄,认为经济学就是与财务和金钱流动相关的学科。来到社科大后,对经济学理解更深了,经济学不仅仅与钱有关,还是贯穿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种思想。
逄教授是这么解释经济学的:经济学有多种含义,马克思称其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换关系的科学;在西方国家,它被称为是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在中国,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民的科学。那世界上到底有几种经济学呢?近年来有一种观点:世界上只有一种经济学,就是西方经济学。逄教授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有相同之处,但与制度结合后,理论之间就会产生区别。我们既要知道它的相同之处,又要关注它的不同之处。
逄教授接着提出了经济学的当代使命是由当下的时代背景决定的。
世界发展到今天,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要问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与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面临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们不仅面临着多重风险和挑战,还担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民族复兴包括GDP持续提高、社会安定以及国家主权完整。目前学术界普遍预测,21世纪30年代,中国名义GDP将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定社会,也需要有统一的国家。民族复兴的基础是经济,这赋予了我们伟大使命:
第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支持的指导。到2050年,当代年轻人将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使命重大,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要在现阶段树立责任意识,积极担当使命。
第二,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为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全球治理开出中国方案。同学们要做好为中国发声的准备,锤炼本领。
第三,经世济民,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引领社会前进。
接下来,逄教授指出了新时代需要怎样的经济学人才。促进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
未来需要的人才,是适应21世纪挑战的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杰出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合素质高,指的是思想道德素质高、科学文化素质高、专业知识素质高、身体心理素质高。能力有五强:
一是学习和更新知识能力强。读大学,首要的是学更新知识的方法,谁能掌握这样的方法,谁就有竞争优势。
二是开拓创新的能力强,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创新,同时也是方法和举措的创新。
三是实践应用的能力强,要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理论要用于实践。
四是竞争适应能力强。
五是交往合作能力强,学会与老师、同学合作。
然后,逄教授讲解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经济学人。
第一,要思想好、道德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要拥护党的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第二,学习要自主、自觉、自强,要多渠道、多方面地学习。自主指的是要按社会需要与自身实际出发学习,带着批判精神去学习;自觉指的是要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自强要求同学们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要不甘落后。
第三,做事要认真扎实、善于创新。要会做事,有实干精神,从小事做起,才能干大事;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社会性工作和公益性工作。
最后,逄教授对经济学院同学给予了真诚的祝福,祝同学们在社科大经济学院好好做人、做事、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