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6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刘洁民副教授作为主讲人,就“数学与人文社会科学——20世纪的几个例子”话题于北综合楼221举办讲座,来自经济学院和其他学院的数十位本科生、研究生到场聆听。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石强主持。
在讲座正式开始前,刘教授引述了卡尔·多伊奇等人对于社会科学数学化的研究,并表达了社会科学正在变成硬科学的观点。随后,他为同学们推荐了理查德·斯通的《社会科学中的数学和其他论文》、柯尔的《数学与头脑相遇的地方》、凯梅尼与斯内尔合著的《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模型》三本读物,并为同学们做了简单解读。
讲座伊始,刘教授首先通过如何获得敏感问题的真实调查结果这个问题来引入,介绍了运用概率学知识在获取真实的社会样本中的作用。紧接着,刘教授分别就列昂杰夫与投入产出分析、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冲突与合作策略、两个选择悖论、中国历史年代学的一项研究和《静静的顿河》的作者等六个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人文社会学科逐步数学化的过程以及数学在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之中的现实运用,阐释了数学与人文社会学科在基本原理和应用层面上的深层联系。
刘教授将讲座的重点放在两个选择悖论和历史年代学的研究上。通过一系列投票的案例,刘教授阐述了数学在扩大委员会悖论和离任委员悖论中的应用。刘教授作为国内最早从国外译介相关研究的学者,对问题的认识和讲解十分深入。在历史年代学研究上,刘教授讲解了如何利用数论中的一次同余式理论,考察历史上有关的月、日、干支与朔望的配合情况,进而讲解了如何利用现代天文学的推算结果确定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代。
最后,刘教授从迪韦尔热的概括说起,对未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对数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做了总结。他说:“我认为宏大叙事瓦解之后,也预示着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水平将突破前四个阶段,来到第五个阶段:超越理性的阶段。”
在提问环节中,经济学院的同学们就数学在金融学与金融市场之中的应用与发展、政府管理学院的一位同学就数学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等问题与刘教授做了交流,刘教授对各个问题一一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
交流环节结束后,李石强老师总结了本次讲座,并嘱咐同学们在埋头于经济学的学习之余,也要抬头看看其它学科的发展,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本次讲座至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