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青苗
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术科研 -- 香樟青苗 -- 正文

香樟青苗丨毛日昇:关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再思考

发布日期:2021-08-13   点击量:


毛日昇,男,1977年生,经济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财贸经济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毛老师的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毛老师学术成果发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和《世界经济》等国内外一流期刊。

   2021年7月30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毛日昇研究员担任香樟青苗计划主讲人,讲座主题为“关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再思考”。本次讲座由助教赵嘉珩主持,第四期香樟青苗计划学员参加。

   在讲座开篇,毛老师首先指出汇率传递及汇率政策是一个并非新鲜但却敏感的话题。由于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以人民计价和结算的货币结构的微观层面数据很难获取,当前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对于双边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出口价格传递体现出来的结果和原因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出口厂商和进口厂商的市场定价能力和竞争力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水平和位置,但一些前沿的研究表明,计价和结算货币的选择又是影响汇率传递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本场讲座有两个板块,第一板块围绕“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展开,这一板块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主题为“贸易条件的国际比较”。基于细分的产品层面计算表明,自2000年以来,一方面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同时出口相对价格并未快速大幅度的提高,质优价廉是中国出口厂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特征,快速攀升的市场份额给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中国进口相对价格上涨很快,这主要是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中国的进口相对价格上升趋势总体上与发达国家保持一致。从横向对比来看,中国的贸易条件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恶化趋势,一是中国的相对出口价格在上升,发达国家的相对出口价格在下降;二是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的进口相对价格在2005年之后都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提升,中国的进口相对价格确实高于美国和德国,总体上与日本处于同一水平。

在出口全球市场份额快速攀升的同时,中国进口占全球市场份额并没有出现上升,还出现的相对下降的变化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进口结构仍然偏向生产性进口,随着国内产业链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资本品和中间品的进口很难扩大;加工贸易的比重出现大幅显著下降,国内中间品对进口中间品的替代较为快速;主动扩大进口并不容易。

第二部分主题为“从出口汇率传递看出口厂商的定价能力”和“从进口汇率传递看进口厂商的定价能力”。首先,区分完全传递和不完全传递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重点强调了本币定价(LCP),生产者货币定价(PCP),以及主导货币定价(DCP)与汇率传递之间的关系。其次,运用细分产品的年度和月度的数据,考虑的多种因素和稳健性分析之后,回归结果表明中国出口汇率接近于完全传递,即人民币双边名义汇率变化对出口产品的人民币价格影响很小,这与很多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便完全剔除了产品的进入和退出影响之后,汇率变动对持续性出口产品的人民币价格影响仍然非常有限,也就是说中国的出口厂商几乎能把汇率变动的风险完全传递出去,这里就存在一个疑问,中国的出口产品到底是定价能力强还是定价能力弱?到底是竞争力强还是弱?

与出口汇率传递完全不同的是,人民币进口双边汇率变动对进口产品的人民币价格传递率很低,考虑了多种因素进行稳健性检验和长短期变化分析之后,进口汇率的传递率大约只有40%,即人民币双边名义汇率贬值10%,进口产品的人民币价格大约只会上升4%,无论是采用年度还是月度数据分析结果都很稳定。按照Gopinath et al.(2010,2016)对许多国家的对比分析,大多数国家的进口汇率传递率在3年左右时间大约会达到90%,即接近于完全传递。美国的进口汇率传递率很低很容易理解(大约为20%),因为美元是主导货币,美国的进口贸易主要是采用美元(本币定价LCP)定价和结算,但是中国的进口汇率传递率很低就很难理解,如果中国的进口主要是以美元定价和结算,进口汇率传递率应该很高,但是这跟我们分析的结果完全不一样。除非我们能够知道中国的进口到底是有多大比例是以人民币定价的。从汇率传递角度来看,中国的进口商定价能力似乎并不弱。

第三部分的主题为“中、美、日、德的出口贸易升级速度比较”。通过分析四个国家六位码出口产品市场份额和价格同时上升和下降的比重,论证了中国出口的乐观前景。

通过分析最后给出五点结论:第一,横向对比来看,中国的贸易条件并没有明显的恶化趋势。第二,汇率传递效应显示:中国的出口进口厂商定价能力可能并不弱,出口汇率接近完全传递,进口汇率传递率很低,只有大约40%。中国的出口质量升级速度显著高于主要发达国家。第四,中国的对外贸易,不仅体现在规模大,而且质量也呈现持续提升的趋势,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实力。

第二板块围绕“论文写作与编辑部选稿”,主要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期刊和论文发表情况。

1.论文审稿流程。第一阶段为初审,由编辑部主任和5个责任编辑负责,一般不超过30天。第二阶段为外审,通常会选两个审稿人,但也可能会同时用多个审稿人,当前工作重点是提高审稿人的专业性和审稿质量,严把审稿质量关。第三阶段是终审,期刊主编,五个期刊编辑部主任,主管科研和意识形态的所领导,部分科研人员,每个月一次。

2.论文的选题。首先,选题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选题至少等于成功了一半。选题的重点关注经济学领域的选题。选题主要结合前沿学术文献、数据收集情况和中国现实问题展开。其次,重点强调了好选题几个标准,一是能引发其它后续的研究,二是能回答和关注现实问题,三是前沿性、理论性问题;四是,有趣的选题,比如一些经济学和社会学交叉,经济史量化分析的选题。最后,选题忌讳的四个方面:一是重复性问题;二是简单用中国数据套用外国类似文献的选题;三是用老数据研究时效性、政策性较强的问题;四是,违反期刊出版要求的一些敏感性问题。

3.论文的结构和论证。第一部分是引言和文献,主要介绍论文的背景、现实意义,突出强调论文的贡献。第二部分是理论机制分析,数理分析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表面化,简单套用和照搬,待检验假说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假说太多,或假说提出逻辑不严谨。第三部分是经验分析,重点关注因果识别、结构化模型和前沿时间序列分析。第四部分是论文结论,简单明确易懂。

4.论文需要尽量避免的问题。主要强调了实证分析数据和方法不规范的问题,比如采用一些过时、不可靠、非经济学主流的分析方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用DEA计算和分解生产率;主要采用GMM方法解决内生性问题;用平均值或相邻地区、滞后变量作IV解决内生性问题;论文出现U型,倒U型,N型各种非线性方程的因果识别;控制变量的选择问题;简单的用跨国、省份和各种宏观加总面板数据做实证检验分析;固定效应控制问题;中介效应分析等。

5.编辑部选稿的倾向。第一,选题新颖有趣。第二,数据微观化,独特化,时效性(纯理论文章除外)。第三,报告结果简洁规范;第四,内容充实,聚焦核心问题。第五,方法科学主流,论证细致充分。

在讲座的最后,重点强调了学术方法和规范性应该重点参考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学术期刊,用规范和最前沿的科学方法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文案丨马凤娇)



版权所有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邮编:102488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