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凯玲,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研究学院副教授,IZA研究员。博士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曾任职厦门大学。研究方向包括失业保险,求职和匹配,歧视,性别差异,收入不平等,教育,移民,老龄化以及家庭内部行为,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成果发表在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和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等国际顶尖期刊。
2021年7月27日上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研究学院副教授沈凯玲老师担任青苗计划主讲人,主题为“Applied Microeconometrics: the Bigger Picture and Small Details”。本次讲座由赵嘉珩主持,第四期青苗计划学员参加。
讲座正式开始前,沈老师表明应用微观计量乃至整个经济学研究都是一门艺术,并以四张绘图为例展示经济中有许多细节,但实证只能抓取一部分,所以研究不在于具体的细枝末节,而在于刻画出经济运行的本质,即洞见。提到讲故事,就需要有趣,沈老师表示。沈老师继而以两篇论文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利用好数据,如何写有趣的论文。而后,沈老师以大框架、小细节和文献赏析三部分展开了应用微观计量的分享。
讲座第一部分,沈老师以大框架为题,通过回答:如何理解应用微观计量与经济学其他领域的关系;研究工作方式中的辩证关系;什么是“好”的研究;实证研究的常用表述这四个问题向同学们讲述了如何建立应用微观计量的框架。首先,沈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从数据,事实,理论再到预测/推论,实证验证事实的知识生产流程图。理论和实证相辅相成,当下大数据背后更需要理论支撑。而后,沈老师表示作为研究者最重要的是提出好问题的能力,通过回答研究中的大与小,新与旧,难与易,问与答,多与少,快与慢等问题告诉同学们没有一篇文章完全回答了提出的研究问题,研究很辛苦,但总有局限,重要的是要多想、多做。接着,沈老师围绕自己感受是否重要,为什么选择可做的研究,为什么写作与交流也是研究向同学们阐述了什么是好的研究。第一部分最后,沈老师还为同学们详细解剖了“ideal data”、“variations”、“endogeneity issue”、“causality”等几个常用表述的意义。
讲座第二部分,沈老师着重强调了研究中小细节的重要性。沈老师主要以编程、文件管理、写作和颜色美观四方面为例告诫同学们为何细节决定成败。在编程环节,沈老师从变量命名、程序文件命名、字典数据的使用、临时文件的及时清理和程序模块化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处理实证中的编程问题。文件管理和备份环节中,沈老师更是贴心地展示了自己最近研究中的管理模式,让同学们大受启发,纷纷表示要养成严谨的科研习惯。在写作环节中,沈老师强调了论文写作顺序,英翻中练习,清楚自洽简洁等问题的重要性,并向同学们推荐了”the Elements of Style”书籍以供参考。第二部分最后,沈老师继而以文献中的绘图为例叮嘱同学们写作中图表的细节也不容忽视。
讲座第三部分,沈老师以四篇论文为例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文献赏析。首先,沈老师提到了自己的一篇论文,在此论文中老师歪打正着地将Jensen equality做进了回归,获得了出乎意料的结果。借此,沈老师表示在评审过程中常常会学习很多知识,每次修改也会使论文有很大提升。其次,沈老师以研究最低工资与就业的两篇相悖的论文为例,表示数据绝对不是无关紧要,在研究中要关注到每处细节。再次,沈老师详细地介绍了04年Bertrand和Mullainathan关于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开创性论文的设计,并表示我们在研究他人论文时也要学会多思考,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什么问题以及后续研究还需要我们做什么。最后,沈老师以LaLonde的1986年的文章为例,表明了如何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讲座中沈老师娓娓道来,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针对应用微观计量大框架和小细节的学术盛宴。课后,同学们就自己对于科研中文件及数据处理,如何平衡实践和积累提出了疑问,沈老师一一耐心解答,并呼吁同学们自己多思考多操作。
感谢沈凯玲老师不辞辛苦志愿为青苗授课!讲座至此圆满成功!(文案:程雅雯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