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年这场突如其来,席卷全国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因此在很多方面,我们都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全国一线医务人员无私无畏的奉献和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抗击下,疫情的发展已初步获得控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可以打赢这场战疫。但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复杂,有些事情也还是不应该被影响的,比如学习,为了确保同学们在疫情期间的学习,社科大的各位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只是离开校园和课堂的学习,总会使人感觉有些不同,所以借此机会,我来向各位分享,本人离开课堂后的一些学习体会与心得,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大约20多年前,随着现代经济学在中国逐渐成为学科的主流,加强对外交流就变成了一项对学习很有帮助的事,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使我不断感受到经济学发展的新进展,从而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学无止境。然而,再读一个学位或时常中断研究工作去进修却也不可能。为此,我曾专门请教经济所的赵人伟教授。赵老师建议我,在研究工作中“扬长补短”、“活到老学到老”。这次智慧的点拨令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不可为了图新而学习,而应瞄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去学习,尤其是选择最适合于改善自己能力的方式不断的学习。此后,我一方面通过参加短期研讨班学习专题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和自己的研究生们一起学习。基于这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不但收获了“教学相长”的果实,而且在师生交流中升华了对人生的感悟:
1、作为经济学人,缺少人文精神而只重研究技巧,那是经济学工匠;缺少研究能力和悟性而只重人文精神,那也不是经济学家;只有那些富有人文精神而又视经济学为生命、同时充满经济学悟性和探索兴趣的人,才有可能因为其真诚的人文关怀,成为胸怀宽阔、视野高远、脚踏实地为公众服务的经济学家。人们常常讨论做学问有几种境界,在具备了经济学基本研究能力之后,是人文精神将学者所能达到的境界区分开来,而持续的学习,又是丰富个人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
2、严谨细致的风格是从每一件小事培养起来的。每当交出一篇作业或是论文的时候,就是把注入了自己风格的产品交了出去。所以,应力求从内容到形式都尽善尽美。生活可以简单,但专业研究必须是精益求精。
3、赚大钱和学术进取很难兼得。钻研学术确实需要衣食无虞,但是若被超出这之上的物质欲望所驱使,那就难以静下心来做学问。
4、做学问本身就有无穷的乐趣,如果以学术成就博得外界的承认为乐的话,那自己的学问很可能就走到了头。因为外界未必都是做学问的人,如果被这些人的偏好牵着跑,没准就会盲人瞎马夜半临池,学问就危险了。
5、既要做学问,那就必须又学又问。问谁去?必须与外界交往,而且至少应该维护一个学术社群,也就是research community。如果仅仅是自己钻研,那么在学问上的变化,只是change;与社群的同事展开交流,则为exchange,那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了维护这样的社群,首先就应当想想自己能为这个群体做什么。否则,若因自己的道德行为令人不齿而不被包容,那学问就不可能达到本应达到的深度。
6、做学问的基本能力不难掌握,可是学问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目标远大、心胸开阔、道德高尚,才有可能使那些并非天才的人做出超越常人的贡献来。这就是道德情操对研究者的影响。
最后祝愿大家,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学有所成。
2020年3月7日
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