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6日晚18:30-21:30,南京财经大学余泳泽教授应邀举行香樟青苗线上讲座,题为“经济学研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香樟经济圈学者、第三期香樟青苗计划入选学员参加了本次讲座.
余泳泽,男,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南京财经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效率理论与实证分析,技术进步与产业成长,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等,目前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
讲座开始,余教授结合他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国务院等地工作,以及随后“半道出家”投身学术的个人经历,谈了谈对学术研究的几点体会和看法。他坦言,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后浪”成长迅速,有超越前辈的趋势,也谈到大家虽然非常热爱研究,但学术研究是困难的,写论文是痛苦的,所以除了兴趣爱好,还需更多条件。他提醒大家,一定要抓住机会了解现实,在对现实的独立思考和认真分析中寻找学术研究的持续动力。
随后,余教授围绕如何寻找“中国故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谈了“三个反对”“五个读懂”和“八大问题”。
所谓“三个反对”,是指反对三种错误倾向,即反对采用西方复杂研究过程得到众所周知的结论;反对有方法、有知识、有篇幅却无思想的“原创”论文和反对套用国外文献,采用中国数据的所谓“中国特色”学术论文。
“五个读懂”,是指选题过程中,要通过读懂,回应重大关切,包括读懂重要文件,试图将其上升到学术研究问题;读懂重要政策,包括其背后的细则,找到传导机制,进行政策评估;读懂重要数据,找到其背后的原因,例如,读懂为什么M2的增速高于GDP;读懂重大时间,观察不同地区、重大战略的演变逻辑;读懂重要文献,了解别人是如何想、如何做的。
“八大问题”,是指八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研究问题,包括中国式分权制度、官场+市场、目标引领与分包体制、项目体制、试点制、锦标赛体制、儒家文化和中国式环境规则。
随后,为了使同学们有更深入的了解,余教授用四个具体题目进行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目标引领与分包体制,他指出,中国具有一种独特的环境,需要先指定一个目标、指标,在其引领下,过渡到小指标。而锦标赛模式保证了目标的成功分解,也引发了地方政府层层加码的问题。
第二个例子和第一个例子紧密相连,是经济增长的目标约束。他指出,国家的GDP增速目标正在降低,地方、地区的目标却超过国家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地方加码,导致了GDP注水、产能过剩等问题,为此应考虑降低目标约束。
第三个例子是政府官员晋升、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的“不可能三角”问题。在该例子中,余教授以2007年-2011年间环境目标与晋升挂勾、“问责制”、“一票否决制“等改革为背景,将2007年的《责任书》当作外生冲击,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
第四个例子中,余教授简单介绍了“河长制”如何促进环保治理。
接着,余教授从写作者和审稿人双重视角,介绍了论文写作的经验。他提出理论基础与现实认知自洽、理论逻辑与计量实证自洽、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自洽、变量设置与实证过程自洽“四个自洽”,为同学们指明了方向。
最后,余教授介绍了一些普遍的经验和体会,包括保持学术热情、学会时间管理、经常学术交流、时刻学术敏感和集中一两个领域等。
讲座结束后,余老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如如何更好读懂官方文献、如何看懂文字背后的含义、什么是“运动式治理”等。经过此次讲座,同学们对如何寻找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