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读书会 | 别做正常的傻瓜

发布日期:2019-11-19   点击量:

2019年10月16日下午12:40-1:50,在本科生楼208由王艳茹老师举办了最后一期读书会。至此,《别做正常的傻瓜》读书会圆满结束。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读书会的所有内容吧。

2019年9月4日第一期

第一期读书会由王老师为大家介绍《别做正常的傻瓜》前两章——心理账户与交易偏见。

心理账户的概念是由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个人和家庭在进行评估、追溯经济活动时有一系列认知上的反应,通俗来说就是人的头脑里有一种心里账户,人们把实际上客观等价的支出或者收益在心理上却划分到了不同的账户中。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同样,交易效用理论也是塞勒教授提出的,反映了人们通常在交易中会受到无关参考值的影响,过多考虑参考价格和商品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这也是人们会经常买一些没有价值的物品回去的原因。

2019年9月18日第二期

第二期读书会仍是由王老师带大家泛读第三、四章,为大家介绍了沉没成本的概念和如何避免沉没成本误区。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沉没成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我们在决策时往往会受其影响而陷入沉没成本误区,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从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所以在决策时我们应该仅仅考虑某件事情本身的成本和收益,不需要也不应该考虑已经付出的成本。

2019年10月9日第三期

第三期读书会不同于前两期,首先是由庄妍同学为大家讲读她对适应性偏见的理解。

庄妍同学首先举例说明一件事情的负面效应高于正面效应,人们对物质性东西适应性较强,并引出适应性偏见的定义:适应性偏见指的是人们常常低估自己的经济适应能力,高估某些事情在一段时间后对自己的影响。之后则是张鹤同学和大家分享她自己关于过度自信的读书体悟。

张鹤同学提出关于过度自信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人们总是期望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要高于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概率,并且对于一些纯粹的随机事件有着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

最后就是王艳茹老师对两位同学的分享做补充和拓展。

王艳茹老师补充了面对适应性偏见,同学们应该将物质和精神需求区别对待,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投资;以成长性思维替代竞争性思维;面对过于自信,同学们应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即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方向,同时重视细节;进行证伪检验、反向调研和思考;站在第三方立场或更高视角看待问题。

2019年10月16日第四期

第四期读书会沿袭了第三期的方式,首先是由张志达同学同学讲解风险决策的内容,

张志达同学介绍了风险决策的三种理论:期望值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期望值理论作为最初的风险决策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描述理性决策者应该怎么做风险决策,也不能很好地描述正常人的实际行为;前景理论客观正确地描述了正常人的风险决策行为;而如果我们像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的话,就应当遵循期望效用理论。

第二阶段是由庞皞同学为大家介绍损失规避的概念:相同的一样东西,人们失去它所经历的痛苦要大于得到它所带来的快乐。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U(-x)|>|U(x)|。

最后仍是王老师对两位同学的分享做补充与扩展。真实社会中的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经常出现决策不理性的状况,甚至由于群体的非理性,市场的波动由群体的情绪所左右,所以打败自己的不是市场,而是人内心的缺点。没意识到这一点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理性人;当意识到了才懂得去做一个聪明的“傻瓜”;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时发现应该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完全理解后才明白应该预测和顺应市场的走势,做别人认为对的事,这就是行为经济学教给我们的道理。

版权所有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邮编:102488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