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新闻
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活动新闻 -- 正文

棠棣读书会第十一期总结|王少煜:现代财政国家、制度创新与国家能力

发布日期:2025-04-13   点击量:

3月30日晚,棠棣读书会第十一期在线上和线下教学楼201同时举办,本次读书会的主题是《现代财政国家、制度创新与国家能力》,由经济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王少煜主讲,2024级博士研究生张玮雯主持。读书会还邀请到经济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刘洺赫、2023级硕士研究生胡星雨以及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紫源三位同学担任评论人。

主持人张玮雯简要阐述了此次读书会主题的意义,然后对本次参会的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活动的主讲人与评论人做了简单介绍。

主讲人王少煜首先深入阐释了现代财政国家的制度内核与理论逻辑。他指出,现代财政国家的本质是通过集中征收间接税、发行长期信用工具,实现财政与金融资源跨时空调配的制度创新。其核心特征有二:一是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能高效征收间接消费税;二是以税收为信用基础发行国债或纸币,将短期税收转化为长期金融资源。这与传统财政国家有着根本区别,后者财政管理分散,无法借金融市场提升财政能力。现代财政国家的形成需具备商品经济发展和早期现代国家形态这两个必要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为税收市场化奠基,跨区域贸易催生统一市场,使间接税易于推行;早期现代国家形态要求中央政府具备协调地方、统筹开支的能力,并通过“家长式”治理建立合法性,此外还需信用危机驱动下进行制度学习与试错。

8D42F2

王少煜指出,和文凯正是分析了在这样的财政危机下,17-18世纪的英国,以及19世纪的中国和日本所进行的向现代财政国家转型的制度改革。晚清中国面临白银外流、财政效率低下、军事开支激增等挑战。清政府虽尝试改革,却因信用危机、制度惰性、央地失衡和技术缺失而失败。英国通过逐步集中管理关税和消费税,依托伦敦金融中心发行国债,于18世纪确立现代财政国家制度。日本明治维新后,通过废藩置县强化中央权威,集中征收间接税,借助银行发行可兑换纸币,快速完成财政转型。此外,面对转型困局,重构财政体系,实现财政集中与信用扩张协同至关重要。现代财政国家的核心优势在于“税收 — 金融”的正向循环。

最后,王少煜分享了书中的历史启示与理论反思。本书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复杂性,现代财政国家的兴起是经济与政治双重作用的结果。制度创新依赖行动者的试错学习,以及税收与信用工具的协同演化。这对当代国家治理启示颇深:财政改革要兼顾效率与公平,避免依赖短期信贷,培育市场与社会对公共信用的信任。

在评论环节,刘洺赫从政治学视角对《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进行点评。他首先指出,尽管作者以韦伯的国家定义开篇,但实际上并没有将韦伯关于官僚理性化的核心概念用于全书。财政—军事复合体是17—19世纪各个国家的重要特征,相较于现代国家能力概念所强调的公共品提供、工业化能力,这一时期并非是国家能力的充分展现。其次,在方法论层面,作者主要使用了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但在案例分析中,作者对这一方法论的强调略显不足。最后,刘洺赫赞同主讲人所提出的问题,即清代晚期没有发展出现代财政体制是否如作者所分析,源自于信用危机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充分。

AC9DCD

胡星雨从税收角度出发,通过英国、日本与中国晚清的案例对比,剖析财政制度对国家能力的影响。她先点明税收与国家能力的动态联系。西方学界曾认为晚清国家能力弱是因缺现代税收体系,传统士绅等阻碍权力渗透,却忽视国家动员与社会经济活力的互补性,民间市场活跃利于税收增长,税收又能撬动金融资源。接着,她分析晚清财政特殊性。书中作者将晚清当作“反面案例”,称其依赖分散财政、未建现代税制,但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治理优势。央地财政分权虽致中央约束力弱,可地方在公共物品供给(如江南士绅跨省赈灾)和财政运作(如“以缓救急”)上有灵活性。晚清未用税收杠杆发长期国债,却侧重民生(如水利工程),维系了道德共识。而英日靠现代财政增强国力,却因税收致民众负担加重,引发抗议抵制。最后,她指出评估国家能力要超越制度形式,采用多维标准,税收规模和集中程度非唯一标尺,资金用途及社会接受度也很关键。

9A5849

张紫源从路径依赖视角解读书中制度变迁逻辑。他指出制度创新由社会经济结构、偶然事件和个人能动性共同作用,并非线性发展。和文凯以“信用危机” 切入,称财政制度转型常始于信用崩塌,危机应对积累的要素推动现代财政国家形成,即集中征税与长期债务协同。同时,张紫源认为国家建设的合法性危机是近代中国转型失败关键。清代国家合法性基于维护民生,通过公共品供给和社会合作形成良性互动。但晚清财政改革缺公共认同,陷入双重困境:厘金被斥为“恶税”,外债抵押海关削弱信任;新税制由西方技术官僚管理,与传统模式冲突,难建新合法性叙事。此外,路径依赖深层体现于非正式制度惯性。清代依赖 “不完全财政”传统,维系“强社会——弱国家”格局。晚清虽引入现代税制,却因缺合法性基础、与非正式制度冲突而撕裂,地方截留财源致央地离心,传统治理逻辑排斥现代性要素。

8BFD42

三位同学发言完毕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大家就主讲人王少煜和三位评论人给出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并围绕书中对三国比较体系是否统一完善、路径依赖等问题向四位同学进行了提问。讨论完毕后,部分参会同学拍摄了合照,棠棣读书会第十一期圆满结束。

8EE7D2

版权所有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邮编:102488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