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正是一年一度的元旦佳节。在这辞旧迎新的节日里,“观复”读书会举行了第一次研讨会,以特别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能定能应——荀子的修身处世之道”。由毛振婷、周悦洋同学主讲,李红岩老师点评,11名同学和李老师的夫人参与了讨论。
下午两点,研讨会正式开始。李老师首先致开场白。他赞扬了同学们对于先秦诸子文化的热爱,表示读书会的成立很有价值,并祝同学们节日快乐,学业有成。接着,各位同学做了自我介绍,阐述了自己参加读书会的原因。
随后,周悦洋同学开始了他的讲授。他以《荀子·天论》为基础,系统地讲述了荀子的天人观,并由此生发出在这种天人关系下,人的处世之道。荀子认为,天是非人格化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万事万物的起源。既然人生于天,就要法天而行。周悦洋同学的讲授,逻辑清晰,引经据典,准备充分,并且充满激情,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毛振婷同学紧接着开始讲授。她主要讲了荀子的人性观,即性恶论,并与孟子的性善论进行了比较。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者伪也,即善良是后天人为教化所致。而人之所以性恶,是因为人生而有欲。欲多则争,争则乱,乱则需圣王化性起伪。圣人,就是能够意识到欲望的有害性的人。这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不同。毛振婷同学通过对比荀孟二子的不同观点,给人启发,引人思考,效果非凡。
两位同学讲完后,同学们针对他们的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对两人的讲课方式、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红岩老师做了最后的点评。他首先赞扬了两位主讲同学的丰富学识与优秀口才,称赞他们是“君子必辩”;随后,李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搞社会科学最忌讳在形式上看问题,追求所谓的“永恒真理”。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古人的观点,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比如所谓的人性善恶,要在社会关系中才有意义,所谓的“恶”,就是在社会关系上给他人带来不适感。所以,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李老师鼓励我们“大胆地怀疑,小心地求证”,在学术道路上敢闯敢干。
下午5点,本次研讨会正式结束。同学们用掌声感谢了李红岩老师的参与和指导,并祝李老师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