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论坛 -- 正文

学术讲座 | 薛进军:碳中和的经济学基础

发布日期:2021-12-22   点击量:

2021年11月26日下午,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薛进军教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邀请,于线上开展以“碳中和的经济学基础”为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高文书教授主持。

薛教授在低碳经济领域深耕已久,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他表示希望同学们将来也能在这个领域里发挥自己的才干,为世界范围内的低碳问题作出贡献。

讲座开始后,薛教授首先表明“气候变化是科学,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目前全球诸多学者、政治家普遍认同以经济活动为主的人类活动是引起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薛教授介绍道,碳中和问题重要的科学依据之一是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组织)的每年模拟情景分析报告。这份报告把各种因素纳入情景,分析未来全球变暖的趋势与合理的控温目标。据IPCC最新报告,在不采取任何气候变化政策、维持当前政策、履行承诺政策与严格实施气候变化政策这四种情境下,全球升温程度都将递减。其中,若采取严格政策,到本世纪末,人类就可将升温幅度控制在2°C以内。然而,全球碳排放量仍在持续增加。薛教授借助图表展示了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历史排放量、现时排放量和人均碳足迹,他指出,中国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GDP体量大,排放量也居高不下,碳减排也是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薛教授指出碳减排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是碳中和,而碳中和的重要理念是抵消(offset)。随后,薛教授简单介绍了他总结的“薛进军碳中和公式”:碳中和=减碳+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碳抵消。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研究报告表明,全球规模的碳中和预计要到本世纪末才能完全实现。

接着,薛教授详细讲解了有关碳排放量的几大经济理论模型、概念和定理,包括卡亚恒等式、碳税、科斯定理、碳市场、边际分析等。碳税、碳市场等话题在中国讨论已久,薛教授提示我们应从庇古税的角度理解和分析碳税,而对于碳市场,他直言中国的碳市场并不活跃,其减排效用在中国的作用并不明显。薛教授介绍道,卡亚恒等式及其增量模式由日本化学家茅阳一提出,用于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现在仍被广泛应用,而边际分析则可用于经济增长与碳减排效应研究。薛教授还结合国际政治现时局势详细讲述了碳中和问题中蕴含的国际博弈论。

随后,薛教授由理论回归现实,对俄、日、美、英等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减排问题的现实险峻性,并提出几条减排与经济发展兼顾的路径。薛教授首先以日本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为例,详细说明了雁型模式的具体内涵,并指出该模式存在碳泄漏等诸多弊端,为解决这些弊端,亚洲现已发展出低碳雁型模式。同时,在重视雁型模式的三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产业转移、资金转移和技术转移的基础上,必须重视制度转移与能力培养。他还指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用投入产出分析来研究碳排放和全球价值链,这也是一条可行的思路。此外,薛教授还介绍了隧道效应,并借此强调技术进步在碳中和过程中的重要性。

讲座过半,薛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现今世界碳排放不平等的严重局势。碳不平等的研究方法包括直接排放法和间接排放法,而碳足迹的计算可用到基尼系数。薛教授通过对两篇文章的讲解,为我们分析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碳排放不平等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薛教授提出,将碳足迹不平等纳入共同富裕中将成为一个很有潜力的课题。

最后,薛教授通过一张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供应链参与度概念图,讲解了经济全球化,并用实证分析说明了全球供应链参与度变化。薛教授表示,碳中和绝非一个或几个国家的燃眉之急,而碳又是重要的能源物质,退碳是无法实现的,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碳排放,只能从能源系统着手。接着,薛教授借由清华大学能源、环境与经济研究所的碳中和模拟方案,向同学们说明了实现碳中和背后的能源结构变化和实现的难度。实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且如今碳中和越来越政治化,在由此引发的碳中和国际竞赛中,碳排放大国给出了很多承诺,这些承诺不乏博弈的成分,但仍然有望兑现。

提问交流环节中,同学们热情提问,薛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最后,高院长对讲座进行总结,并对薛教授的精彩讲解表示感谢。至此,本次讲座完美落幕。


版权所有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邮编:102488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