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青苗
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术科研 -- 香樟青苗 -- 正文

香樟青苗简报|刘瑞明:何处寻求大智慧:漫谈经济学研究选题的原则与方式

发布日期:2023-08-03   点击量:

2023724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刘瑞明教授应邀为香樟青苗学员带来主题为“何处寻求大智慧:漫谈经济学研究选题的原则与方式”的讲座。

图片

嘉宾简介

刘瑞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主要研究转型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Research Policy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等杂志发表50余篇论文。

 

讲座内容共分八个模块,从“论文选题的重要性”到“有关选题的一些使用策略与误区规避”,刘老师依次展开讲述。

讲座伊始,刘老师首先对论文选题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好的选题几乎是成功的全部”,论文的选题直接决定了论文的成败和层次,选题并非易事。如何进行选题是一种默会知识,其区别于随时可以获取和学习的显性知识,默会知识的习得仅靠看他人的论文很难真正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本领,需要有人手把手来教、更需要自己用心去钻研。因此,在当今学界方法和数据已经大规模普及和应用的情况下,选题仍然是绝大部分研究者的短板。那么,如何确定一个好的选题呢?训练,训练,训练!通过大量的训练,培养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而才能发现一个好的idea

紧接着,刘老师围绕好选题的标准即“Eight I”原则展开论述。“Eight I”即“InnovativeImportantInterestingIdentifiableInsightful and InformativeInternationalImaginativeImplementation”。老师首先强调了“Innovative(创新性)”是选题的首要原则,好的选题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创新:理论创新,即提出新的视角和理论;方法创新,即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领域创新,即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素材创新,即采用一种新的数据、史料或者建模技巧。其次,选题要注重研究问题的重要性(Important)。在选题时,要区分理论的重要性和现实的重要性,聚焦于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将理论转化为现实,而非将重要但与研究问题无关的理论生搬硬套。第三,选题要有趣味性(Interesting)。好的选题需要有趣的题目和有趣的内容,并且应该是基于真实创新的有趣,而非刻意地“东施效颦”。第四,识别要有科学性(Identifiable)。实证研究选题的核心便在于其研究设计,即能否和如何科学识别潜在的效应。第五,洞见要有深刻性(Insightful and Informative)。好的选题应当是洞见深刻的、富有启发性的,所得出的结果应当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能够起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第六,认识要有一般性(International),简言之,选题的研究结论能够推广,选题的现实意义普遍存在。一项研究是否具有解释力是检验其理论有效性的重要法则。好的选题背后的理论应当具有相当的延拓性,能够解释足够多的现象,带来足够一般的启示。对此,老师强调,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基于中国背景、中国典型案例折射出来的人类社会普遍、一般性的规律,不能过于强调一个选题理论内涵的特殊性。第七,联想要有丰富性(Imaginative)。“好的研究,应该带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充足的启示性,能够启发读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具体问题,而是能够激发大量后续的研究,是回味悠长、余音绕梁、常读常新的。”第八,文章要有可行性(Implementation)。“可行性也许是最为重要的原则”,失去了可行性的选题,研究就无从推进。刘老师对于以上这八个原则的讲述,最终都落脚在选题的重要性上,选题决定了研究的创新性、重要性、趣味性、深刻性、科学性、一般性、丰富性和可行性。

之后,刘老师结合自身经验为青苗学员们传授如何获取选题的灵感。刘老师指出,好的选题的来源包括文献启发、学术交流、实地调研与生活体悟等途径。这四个途径由浅入深,对研究者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从经典文献中寻找启发,是选题的“捷径”,可迅速模仿但往往新意不足。因此,研究者们也需要进行学术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学习借鉴更多学者的选题技巧,看到自己所看不见的,学到自己过去不会的,但这也需要“不耻上问”的精神,不惧“出丑”和“丢脸”。此外,仍需牢记“实践出真知”。从社会现实与实践中获取灵感,问题才更为真实、重要、有趣,好的问题在实践中俯拾皆是,但关键在于自身是否具备实践能力,能否用心多多观察、多多提炼,提升对于实践的认知,并将其上升成为理论层面,衍生出一个好的选题,这对研究者的水平要求极高。最后,好的选题源于生活。“生活即学问,学问即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好的研究并非“高大上”,而是“接地气”。刘老师强调生活体悟对于选题的重要性,但也指出,从生活体悟中提炼选题却是对研究者的智慧要求极高!

那么,好的选题其发现和获得的关键在于何处?研究者应当怎样进行选题呢?对此,刘老师首先强调了观察、抽象与提炼能力的重要性。刘老师认为,观察能力、抽象能力、提炼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研究者是否能成为研究中的高手。进行一项选题首先需要观察,观察到问题是第一步,其次需要研究者对其进行抽象和提炼,“抽象”什么、“提炼”什么也很重要,需要研究者仔细观察现实、理清研究的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用地抽象、提炼和推理,进而才能勾勒出“认知世界的地图”,也就是构建出研究所需要的模型。

接着,刘老师用一个关于“选题境界提升”的例子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项研究逐步推进的完整过程。在刘老师的例子中,选题的第零重境界是“没有问题”,其意在培养研究者问问题的意识;第一重境界、第二重境界和第三重境界分别是“问错误的问题”“问蹩脚的问题”和“问可识别但不干净的问题”,其意在鼓励研究者进行提问,改进思维方式,催生出好的问题;之后的第四重境界、第五重境界和第六重境界是从“为问题施加了可识别的策略”到“为可识别策略加入丰富的机制检验”再到“继续追加合理的异质性”,其意在说明如何将选题转化为最为真实和干净的研究结果;第七重境界到第九重境界分别是“机会成本思维”“关注最重要的问题”和“拥有最深情的关怀”,其意在强调选题和研究的现实意义,研究者不能简单地根据结果检验提出政策建议,要具备机会成本思维,考虑现实当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还应当回归底层,落脚到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上。

此外,刘老师还向学员们讲述了来自经典文献的经验和自身的“教训”、有关选题的一些实用策略与误区规避,告诫学员们“深挖洞、广积粮”,“细观察、勤推理”,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编造不实的故事。总而言之,对于论文的选题,必须“从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最后,刘老师劝告学员们一定要“不耻上问” ,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并取得最快的进步!

讲授期间,刘老师也不忘自侃,自嘲并不擅长选题,既没有超高的智商、又没有传奇的经历、更没有值得夸耀的成绩,只是以一位走过更多弯路、拥有更多经验教训的研究者身份为青苗学子传道授业,拉近了与学员们的距离,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刘老师激情洋溢而又不失诙谐幽默的演讲获得学员们的一致称赞。感谢刘老师为香樟青苗们带来的精彩演讲!

图片

 

版权所有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邮编:102488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