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2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汪德华研究员应邀莅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为第六期“香樟青苗计划”学员授课,讲座题目为“讲好中国财政故事”。
嘉宾简介
汪德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财税理论与政策、社会保障、国家审计等。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比较》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过国家自科基金(面上)、国家社科基金、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审计署、财政部等委托研究项目。曾获首届“浦山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奖”等多项学术奖项。
汪老师的分享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财税领域研究现状、政策冲击类财税研究、典型事实类财税研究以及汪老师对财税研究的总结和思考。
首先,汪老师为大家介绍了财税领域研究选题特点和范围。汪老师指出财税问题可以简单概括为“收支管平”。财税领域的学术性研究具有四个重要特征:(1)事实和政策本身的重要性;(2)政策冲击多,政策对个体的激励、干预可以帮助检验一般性经济学命题;(3)研究场景很具体;(4)围绕同一政策可以多维度思考选题。汪老师进一步引用相关文献和数据,总结了中外财税领域研究主题的动态变化、研究现状和中国研究特色。此外,汪老师还推荐了《当代中国财政》《中国财税改革30年》《新中国财政70年》等相关书籍,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财税政策的变迁,对财税领域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紧接着,汪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总结了政策冲击类研究选题来源。一般而言,选题的来源可大致分为“数据驱动”和“问题驱动”,汪老师以地铁的例子提示大家对生活深入观察、留心独特数据的重要性。汪老师还总结提炼出另一类常见的选题来源,即“事件或场景驱动”。这是指寻找特定事件或政策等外部冲击,例如财税领域的2005年农业税改革、2009年的增值税转型改革,2012年营改增等,都产生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财税政策的研究选题,汪老师以2004年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为例,详细地给同学们介绍了利用这一政策冲击的两篇工作论文。汪老师通过丰富的研究案例告诉同学们研究者如何从不同角度研究财税政策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随后,汪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财税领域的典型事实类学术研究。典型事实一般是重要事实,能够描绘时代的大图景。它不等于对现象的简单描述,一般需要深度加工和深度分析,例如资本回报率、收入分配的演变(基尼系数)、全要素生产率等。汪老师以自己关于县级财力不均等和中国功能类财政支出结构大转型的两篇量化历史研究为例,启发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和重视典型事实类研究。同学们也通过两篇文章学习了解了新中国财政领域历史演变和中国与其他国家财政支出对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认识中国国情和学习中国财政历史的重要性。
最后,汪老师从两个方面分享自己对财税研究的思考。第一,“以研究贡献论英雄”。汪老师提醒同学们科研过程中一定要有提供“研究贡献的意识”,学会在广泛阅读文献中提炼,找出自己研究的潜在研究贡献。汪老师以前面介绍的相关工作论文为案例,分析了找到好的潜在研究贡献的重要性;并强调,研究贡献的准确提炼,虽然有一些框架可以帮助大家思考,但更需要大家不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第二,研究是“高强度的试错”。汪老师提醒大家要敢于尝试,不要期待每项研究都有不错的成果,要有试错的勇气。随后的交流问答中,汪老师对同学们的疑问进行了耐心地解答,进一步总结了财税领域研究的注意事项。
在整个讲座过程中,汪老师多次列举财税研究的相关案例,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座,让同学们更加认识和了解了中国财政历史背景和学术研究现状,激发了同学们的研究兴趣。
再次感谢汪德华老师为第六期香樟青苗学子带来的精彩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