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利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宏观经济等领域研究工作,曾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或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数十项,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
2021年7月2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吴利学老师担任青苗计划主讲人,主题为“用理论认识现实”。本次讲座由刘安然主持,第四期青苗计划学员参加。
在正式开讲之前,吴利学老师强调本次讲座不是“授课”,而是“交流”,谈到本次讲座的主题选择时,吴利学老师说相比其他老师的讲座,这次的内容比较“超脱”,并且想向大家强调一个观念:仅做实证是不够的,还有理论研究。随后吴老师以Rowland一段探讨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话引出今天的讲座主题,启发大家思考。
第一部分是“什么是理论与模型”。吴老师认为理论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模型是用特定的逻辑语言表述的理论,数学是最为精准的逻辑语言,但数学并不是全部。吴老师在讲授过程中穿插了爱因斯坦、萨金特、卢卡斯等人的名言语录,妙趣横生。随后吴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新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基本结构,共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模型设定,即对现实的抽象,包括禀赋、技术、偏好和市场;二是模型推演,即参与者的优化决策;三是均衡结果,即最优行为及其后果。接下来吴老师以经典的RCK模型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模型的基本推演、一般均衡、稳态等结论。
第二部分是案例性应用。吴老师以中国地区经济差异为例,以CD生产函数为出发点,展示了地区劳均产出及其分解,地区产出差异及其分解,这种分解方法实质上是索洛余值法。但这种方法有其自身问题,如现实中资本积累和技术水平相互影响,这与索洛余值法的基础假设相违背。随后吴老师展示了新古典方法对索洛余值法的“修正”,并比较了用两种方法计算的中国TFP差异。吴老师同时强调:现实才是归宿。他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目前可以确定和难以确定的基本事实为例,说明我们知道什么是不对的,但不知道什么是对的。吴老师还向同学们展示了他曾在《世界经济》、《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上发表的相关文章,诠释如何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变成论文,启发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思考。
第三部分是认识中国的“新常态”。这一部分吴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与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经济增速下滑的困境,对此服务业比重上升说的影响最为广泛。随后吴老师说明服务业比重上升说的理论逻辑为以鲍莫尔“成本病”为基础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但鲍莫尔不平衡增长理论仍存在其相应问题。他还介绍了美国“滞胀”时期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并以此引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最后得到的启示为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变化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趋缓。
最后一部分吴老师向同学们介绍理论的价值在于满足好奇心;帮助理论研究;指导实证研究;指导政策研究;指导认识现实世界。讲座结束之际,吴老师寄语各位同学: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并以莫言的名言与各位同学共勉。
吴老师深入浅出,谆谆善诱,让同学们对如何用理论认识现实多了一层思考。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各位同学积极就自己的疑问与吴老师交流,问题包括经济下滑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产业政策等,还有同学就理论研究入门,经济理论的学习与体系的建立等向老师请教。对同学们的疑问,吴老师分别一一做了详细的回答,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浅,收获满满。感谢吴利学老师不辞辛劳志愿为青苗学子授课!讲座至此圆满成功!(文案 肖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