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青苗
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术科研 -- 香樟青苗 -- 正文

第四期香樟青苗计划师生交流分享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1-07-29   点击量:

7月19日下午,第四期香樟青苗计划开展了师生交流分享会活动。本次分享会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吴要武、汪德华、吴利学、郑世林与付明卫等老师,南京财经大学余泳泽老师,浙江大学张川川老师,中山大学梁平汉老师以及清华大学刘生龙老师与学员进行交流分享。本次分享会由刘安然主持,活动分为老师分享与学生提问两个环节。

共享心,数位名师齐上阵

  吴利学老师向与会同学说明了举办这次师生交流会的目的。由于疫情的影响,线上授课缺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他希望通过师生交流会,让每位同学畅所欲言,收获一些对做学术有帮助的经验。

随后,吴要武老师表示,香樟青苗计划的选拔十分严格,能够入选的都是非常优秀的同学。每次青苗计划的授课老师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非常优秀的老师,希望大家能够珍惜青苗计划的学习机会。他提出,学术研究是一个长跑,希望能够在青苗计划中发掘一批真正热爱科学研究,具有使命感的学员。

梁平汉老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人生路很长,选择有很多。我们不应该过度追求“内卷”,而应该要站在更高的维度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余泳泽老师表示,近些年中国经济学研究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但与此同时,很多研究还是基于国外的范式,并没有把中国独特的故事讲好。余老师希望香樟青苗计划的学员能够把中国的理论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形成中国独特的经济学理论,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

汪德华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三点感受:第一,要思考自己是否真的热爱学术,是否要选择科研的道路;第二,要利用好香樟这个平台,重视同学之间的交流,建立起自己的学术网络;第三,要提高自己的学术品位,找到重要的研究问题。

刘生龙老师通过在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的学习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学习经验:即使在一开始听不懂讲座中的内容,只要坚持下去,最终都会从小白成长为成熟的研究者。

郑世林老师首先对香樟青苗计划培训团队每一位老师的付出表示了感谢。他提到,每一位香樟青苗计划的授课老师,都是出于内心的热爱,无私的为同学们奉献。他希望与会同学能够向香樟青苗计划的各位老师学习,在未来多做一些奉献自己的事。最后,他希望每位入选香樟青苗计划的同学都能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学习课程内容;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过好自己的学术人生。

付明卫老师提出,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保持勤奋。他用自己学生阶段的旁听经历激励青苗学员,只要付出的多,最终一定会有所收获。

解疑答惑,师生交流满“干货”

  在学生提问环节,各位同学十分积极地向各位老师提出了自己在学术研究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四川大学的秦范同学针对“在学术研究中如何获得坚持研究的动力?”向各位老师展开了提问,多位老师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汪德华老师提出,做学术研究应该“先生存后发展”——不论有多么远大的理想,还是需要一些论文发表的成绩作为基础。吴要武老师认为,做学术研究之前需要认真思考,自己是否能够坚持忍受长期坐冷板凳,是否真的热爱学术研究。吴利学老师认为,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同学们应当在对自己的规划和性格有所了解后,再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学术。同学们应当在每个阶段做好不同阶段的事情,在学术生活中创造一些成就感和新鲜感。郑世林老师谈到,做学术研究必须要有成果来激励自己,可以通过发表论文的方式让自己获得坚持学术研究的动力。

西北大学的袁钰莹同学针对“在实证研究中如何讲好故事,如何寻找选题”这一问题向各位老师展开了提问。郑世林老师认为,做学术研究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才更容易发现好的问题。同时,郑老师认为同学们应当在生活中多观察,好的选题无处不在,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的黄春寒同学针对“如何看待论文拒稿”这一问题向各位老师展开了提问。张川川老师认为,审稿人的意见并非全部都是正确的,不要因为拒稿而怀疑自己。吴利学老师也提到,拒稿在投稿过程中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要理性看待审稿人的意见。

随后,学员们分别针对选题意义、数据获取、领域选择、研究瓶颈以及未来选择等方面积极地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各位老师十分热情地一一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参与这次师生交流分享会的学员纷纷表示,这次师生交流会令自己获益良多。也有一些学员谈到,借此机会,自己目前在学术研究道路上遭遇的迷雾得以消散。会后,各位老师和同学利用在线文档对许多未尽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交流。本期香樟师生交流分享会圆满结束!

版权所有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邮编:102488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