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怀国
1971年生于山东莒南,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起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其中,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为韩国产业研究院访问学者,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借调香港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结合历史背景、理解经济理论;结合经济理论、理解中国经济。
著作、译著:
1.《亚当•斯密》,中华书局(香港)2000年6月;
2.《〈国富论〉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3.《一位经济理论家讲述的故事》(译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4.《石油价格波动及其宏观经济影响》,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5.《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
6.《增长经济学手册》(译著),经济科学出版社(即出)。
学术论文:
1.胡怀国:“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改革与战略》1999年第3期;
2.胡怀国:“斯密思想体系的一致性”,《经济科学》1999年第4期;
3.胡怀国:“对斯密研究方法的评价与新评价”,《学术交流》1999年第5期;
4.胡怀国:“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及其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0期;
5.胡怀国:“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及其应用”,《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3期;
6.Hu Huaiguo,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and Korea’s Long-run Growth”, KFAS Working paper, Aug. 2002.
7.胡怀国:“内生增长理论的产生、发展与争论”,《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8.胡怀国:“2002年度诺奖得主卡尼曼和史密斯及其对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的贡献”,《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2期;
9.胡怀国:“内生增长理论与韩国长期经济增长”,《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4期;
10.胡怀国,“亚当·斯密的思想渊源:一种被忽略的学术传统”,《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9期;
11.胡怀国,“经济转轨中的公平与效率”,《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
12.胡怀国,“中国传统社会的累退性税制结构”,《财贸经济》2014年第9期;
13.胡怀国,“中国传统社会的‘国营农场’及其转轨路径”,《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年第5期;
14.胡怀国,“重塑现代市场经济的人文基础”,《学术研究》2015年第12期;
15.胡怀国,“近代土地改革模式及其古典经济学基础”,《地方财政研究》2016年第10期;
16.胡怀国,“民国时期的‘公营垦场’:制度基础与模式创新”,《学术研究》2016年第12期。
一般文章:
1.“诺奖最新得主对经济学的贡献”,《紫荆》(香港)2004年第12期;
2.“香港第一与经济自由排名”,《紫荆》2005年第2期;
3.“美国严重高估中美贸易逆差规模”,《紫荆》2005年第4期;
4.“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多方博弈”,《紫荆》2005年第5期;
5.“真正的民主具有宽容精神”,《紫荆》2006年第4期;
6.“次按真面目:从天使到魔鬼”,《紫荆》2007年第9期;
7.“中国自贸区战略取得实质突破”,《紫荆》2008年第5期;
8.“越南危机的外部冲击与内部因素”,《紫荆》2008年第7期;
9.“中国开启地方政府发债大门”,《紫荆》2009年第4期;
10.“债务危机笼罩东欧”,《紫荆》2009年第4期;
11.“避税天堂为何成为富国眼中钉?”,《紫荆》2009年第5期;
12.“如何看待中央与地方GDP差异”,《紫荆》2009年第5期;
13.“谁来为庞大的财政赤字买单”,《紫荆》2009年第6期第;
14.“贸易保护主义:暗潮汹涌 难成气候”,《紫荆》2009年第11期;
15.“内地创业板:‘首日爆炒’的疯狂与理性”,《紫荆》2009年第12期;
16.“中国东盟自贸区:香港的挑战与机遇”,《紫荆》2010年第2期;
17.“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紫荆》2010年第4期;
18.“香港为何很少堵车?”《经济学家茶座》总第51辑(2011年第1期);
19.“契约精神:经济学的远亲与近邻”,《经济学家茶座》总第53辑(2011第3期);
20.胡怀国,“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学家茶座》总第70辑(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