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
经济学专业
一、专业简介
专业名称:经济学
英文名称:Economics
专业代码:020101
学科门类: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理性行为的社会科学。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形成于18世纪,以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为标志。在其后的100年间,经济学在古典框架内有了很大发展,其代表人物有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西斯蒙第、萨伊等。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应用于经济学,在批判吸收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为标志。
一百多年来,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主要沿着两条路径来进行,以此形成了当今世界的两大经济学体系:一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二是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学,即西方经济学。两种体系的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研究结论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学专业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结合在一起,充分吸收和借鉴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立足中国实际、凝练实践经验、创新理论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
2021年,经济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师资和科研优势,依托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和多家全国性经济学专业学会,致力于从“师承制”、“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三个方面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在培养环节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学生毕业后能够以不同方式为中国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经济学专业充分吸收了国内外著名大学经济学院(系)的课程设置经验,通过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政治经济学、经济分析工具等系列课程的教学以及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系统、严格和规范训练,培养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基础,掌握前沿研究方法,立足中国现实,心系世界问题,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延伸的能力的人才。
三、毕业要求
1 .知识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比较完善的数学知识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能够运用数学方法理解和分析经济问题;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处理、模型设计、研究分析和论文写作。
牢固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理解经济学理论的内涵、发展演进、学派差异及争论重点;熟悉经济学理论运用的市场环境、政策依据和政策效果;了解经济学理论发展前沿和实践发展现状。
熟悉中国国情,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如人文学科、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2 .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具有将专业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创造性思维开展科学研究和创业就业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素质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家国情怀;具有持续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学制学位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制度,一般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不多于6年。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五、学分要求
总学分:152学分。具体分配如下:
(一)理论教学学分:130学分,学生课内外学习投入不低于5384学时。其中,通识基础课30学分,通识教育课不少于18学分,专业基础课31学分,专业核心课33学分,专业拓展课不少于18学分。
(二)实践教学学分:22学分,包括毕业论文6学分。
六、课程设置
(一)通识基础课30学分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时
|
周 学 时 |
学 分
|
课程 性质 |
开课 学期 |
思想政治理论课
|
1081030001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48 |
3 |
3 |
必修 |
— |
1081020002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概论 |
32 |
2 |
2 |
必修 |
二 |
1081030003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48 |
3 |
3 |
必修 |
三 |
108103000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48 |
3 |
3 |
必修 |
四 |
1081020005 |
理东思想与中国雌社会理论体系概论 |
32 |
2 |
2 |
必修 |
五 |
1081040006 |
形势与政策 |
64 |
-- |
2 |
必修 |
一—六 |
大学英语课
|
1101020001 |
大学英语 |
32 |
2 |
2 |
必修 |
— |
1101020002 |
学术英语读写 |
32 |
2 |
2 |
必修 |
二 |
1101020003 |
学术英语听说 |
32 |
2 |
2 |
必修 |
二 |
1101020004 |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
32 |
2 |
2 |
必修 |
三 |
体育课 |
2011010001 |
体育系列课程(一) |
32 |
2 |
0.5 |
必修 |
— |
2011010002 |
体育系列课程(二) |
32 |
2 |
0.5 |
必修 |
二 |
2011010003 |
体育系列课程(三) |
32 |
2 |
0.5 |
必修 |
三 |
2011010004 |
体育系列课程(四) |
32 |
2 |
0.5 |
必修 |
四 |
其他基础课 |
2021030001 |
大学计算机 |
80 |
3+2 |
3 |
必修 |
— |
2031020001 |
军事理论 |
32 |
2 |
2 |
必修 |
— |
(二)通识教育课N18学分
类别 |
课程模块 |
课程名称 |
学分 要求
|
课程 性质 |
开课 学期 |
通识核心课 |
学术训练 |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
2 |
限选 |
— |
学术写作与沟通 |
2 |
二—三 |
批判性思维 |
2 |
二—五 |
大学生发展 |
大学生发展与心理成长 |
2 |
一 |
通识选修课 |
跨学科类* |
大于等于2 |
选修 |
一—八 |
美育教育类 |
大于等于2 |
选修 |
一—八 |
人文科学类 |
大于等于2 |
选修 |
一—八 |
自然科学类 |
大于等于2 |
选修 |
一—八 |
社会科学类 |
大于等于2 |
选修 |
一—八 |
体育教育类 |
一—八 |
说明:*跨学科类涵盖学校现有各学院第一学年主要专业必修课(详见附录1),由学生自主修读本专业以外的跨学科类课程;通识选修课课程清单见附录2。通识教育课各类课程模块的学分不能互相替换;专业课学分与通识教育课学分不能互相替换。
(三)专业基础课31学分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周学时 |
学分 |
课程 性质 |
开课 学期 |
1023020003 |
政治经济学 |
32 |
2 |
2 |
必修 |
— |
1023060003 |
高等数学(上) |
96 |
6 |
6 |
必修 |
— |
1023030002 |
微观经济学 |
48 |
3 |
3 |
必修 |
— |
1023030003 |
宏观经济学 |
48 |
3 |
3 |
必修 |
二 |
1023060004 |
高等数学(下) |
96 |
6 |
6 |
必修 |
二 |
1023040001 |
线性代数 |
64 |
4 |
4 |
必修 |
二 |
1023040002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64 |
4 |
4 |
必修 |
三 |
1023030004 |
统计学 |
48 |
3 |
3 |
必修 |
四 |
(四)专业核心课33学分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周学时 |
学分 |
课程 性质 |
开课 学期 |
102302000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32 |
2 |
2 |
必修 |
二 |
1023020005 |
习近平经济思想 |
32 |
2 |
2 |
必修 |
三 |
1023030005 |
中国经济史 |
48 |
3 |
3 |
必修 |
三 |
1023030006 |
中级微观经济学 |
48 |
3 |
3 |
必修 |
三 |
1023030007 |
中级宏观经济学 |
48 |
3 |
3 |
必修 |
四 |
1023030008 |
财政学 |
48 |
3 |
3 |
必修 |
四 |
1023030009 |
会计学 |
48 |
3 |
3 |
必修 |
四 |
1023030010 |
计量经济学 |
48 |
3 |
3 |
必修 |
五 |
1023030011 |
国际经济学 |
48 |
3 |
3 |
必修 |
五 |
1023030012 |
经济思想史 |
48 |
3 |
3 |
必修 |
五 |
1023030013 |
金融学 |
48 |
3 |
3 |
必修 |
五 |
1023020006 |
发展经济学 |
32 |
2 |
2 |
必修 |
六 |
(五)专业拓展课N18学分
1.经济史与思想史模块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周学时 |
学分 |
课程 性质 |
开课 学期 |
1024020001 |
《资本论》选读 |
32 |
2 |
2 |
选修 |
二 |
1024020002 |
制度经济学 |
32 |
2 |
2 |
选修 |
三 |
1024020003 |
中国经济思想史 |
32 |
2 |
2 |
选修 |
四 |
1024020004 |
西方经济学流派 |
32 |
2 |
2 |
选修 |
六 |
1024020005 |
世界经济史 |
32 |
2 |
2 |
选修 |
七 |
2.应用微观模块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周学时 |
学分 |
课程 性质 |
开课 学期 |
1024020006 |
博弈论 |
32 |
2 |
2 |
选修 |
四 |
1024020007 |
公共选择理论 |
32 |
2 |
2 |
选修 |
五 |
1024020008 |
劳动经济学 |
32 |
2 |
2 |
选修 |
五 |
1024020009 |
公司金融学 |
32 |
2 |
2 |
选修 |
五 |
1024020010 |
人事管理经济学 |
32 |
2 |
2 |
选修 |
五 |
1024020011 |
城市经济学 |
32 |
2 |
2 |
选修 |
六 |
1024020012 |
产业经济学 |
32 |
2 |
2 |
选修 |
六 |
1024030001 |
投资学 |
48 |
3 |
3 |
选修 |
六 |
1024020013 |
信息经济学 |
32 |
2 |
2 |
选修 |
七 |
1024020014 |
健康经济学 |
32 |
2 |
2 |
选修 |
七 |
3.国有经济模块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周学时 |
学分 |
课程 性质 |
开课 学期 |
1024020015 |
新中国工业经济简史 |
32 |
2 |
2 |
选修 |
四 |
1024020016 |
国有企业改革概况 |
32 |
2 |
2 |
选修 |
四 |
1024020017 |
当代中国经济 |
32 |
2 |
2 |
选修 |
五 |
1024020018 |
央地关系与国有经济 |
32 |
2 |
2 |
选修 |
六 |
1024020019 |
国有经济问题前沿 |
32 |
2 |
2 |
选修 |
七 |
4.研究方法模块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周学时 |
学分 |
课程 性质 |
开课 学期 |
1024020020 |
数据处理(含上机) |
32 |
2 |
2 |
选修 |
三 |
1024020021 |
社会调查方法 |
32 |
2 |
2 |
选修 |
四 |
1024030002 |
数学建模与实验 |
48 |
3 |
3 |
选修 |
四 |
1024020022 |
Matlab科学计算 |
32 |
2 |
2 |
选修 |
四 |
1024020023 |
Stata数据分析应用 |
32 |
2 |
2 |
选修 |
五 |
1024020024 |
动态最优化方法 |
32 |
2 |
2 |
选修 |
五 |
1024020025 |
应用随机过程 |
32 |
2 |
2 |
选修 |
六 |
1024020026 |
国民经济核算 |
32 |
2 |
2 |
选修 |
六 |
1024030003 |
中级计量经济学 |
48 |
3 |
3 |
选修 |
六 |
5.研究专题模块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周学时 |
学分 |
课程 性质 |
开课 学期 |
1024020027 |
中国现代经济史专题 |
32 |
2 |
2 |
选修 |
四 |
1024020028 |
数字经济专题 |
32 |
2 |
2 |
选修 |
五 |
1024020029 |
税收学 |
32 |
2 |
2 |
选修 |
五 |
1024020030 |
农业经济学 |
32 |
2 |
2 |
选修 |
六 |
1024020031 |
法和经济学 |
32 |
2 |
2 |
选修 |
六 |
1024020032 |
财政学专题 |
32 |
2 |
2 |
选修 |
六 |
1024020033 |
经济增长 |
32 |
2 |
2 |
选修 |
七 |
1024020034 |
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
32 |
2 |
2 |
选修 |
七 |
七、实践教学
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总计22学分。
1 .军事训练,2学分,由人民武装部组织开展。一般在第一学年完成。学生通过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学习,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磨砺艰苦奋斗意志。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2学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开展。一般在第一学年暑期完成,需提交调研报告和支撑材料。学生通过实践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4学分,由学生发展教研中心和经济学院共同负责开展。社会实践不少于4周,在第一至第三学年完成。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提高人文关怀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4 .科研实践,3学分,由经济学院负责开展。在第一至第三学年完成。学生通过科研实践提高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5 .劳动教育,1学分,由学生发展教研中心组织开展。在第二至第四学年完成。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
6 .专业实习,4学分,由经济学院负责开展。专业实习时间原则上累计不少于2个月,一般在第三、第四学年完成。
7 .毕业论文,6学分,由经济学院负责开展。本科生用于写作毕业论文的时间应不少于1学年,答辩时间为第八学期。毕业论文正文不少于8000字。毕业论文完成并答辩通过后可获得6学分。
八、修读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