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1. 基本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于2017年5月成立,是大学最早建立并开始招生的学院之一。2020年9月,随着科教融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制度建设、组织文化等方面创新融合发展,经济所领导同时担任经济学院主要领导,现任院长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研究员。
学院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办学治院,把培养社会主义忠诚可靠接班人,特别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后备人才作为最重要的使命。学院在“高起点、高质量、小规模”的办学思路下,确立了培养“政治可靠、学术精湛、视野开阔、人格健全的哲学社会科学顶尖研究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坚持从“师承制”“基于本土的国际化”和“本研连通”三方面发展办学特色,完善课程体系,既强调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训练,又强调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院现有本科学士学位点1个(经济学),硕士学位点11个(其中包括10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点,1个数字经济硕士专业学位点),博士学位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在读学生近556人。经济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硕士和博士学位点涵盖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主要二级学科。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字经济学等共计8个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数字经济学等7个专业。另外,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的招生范围还包括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国民经济学和统计学2个专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8人,客座教授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占比94%。其中,4人获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2人获评“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称号,2人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5人获国家级“百千万”人才称号,1人获宣传文化思想青年英才称号,9人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位教师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及省部级学会会长及副会长。
学院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经济学部其他研究所的师资和科研优势,依托《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经济史研究》、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和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以及多家国家级经济学专业学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聚焦英才教育,致力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具有家国情怀,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熟悉中国国情,能够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党政机关和企业部门从事经济研究、教育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学科专业
政治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
|
计量经济学 |
|
中国经济史 |
|
|
|
国际经济学 |
|
发展经济学 |
|
|
|
|
|
|
二、招生专业--经济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 基本介绍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其中的人类理性行为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主要沿着两条路径来进行,形成了当今世界的两大经济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研究结论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学专业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结合在一起,充分吸收和借鉴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立足中国实际、凝练实践经验、创新理论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
学院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色的经济学本科专业,在经济研究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的强大师资和科研资源,科教融合,适当引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资源,突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对现实国情的认知,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经济学理论,较为熟练的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培养要求
在专业培养上,立足中国实际、凝练实践经验、创新理论发展,探索既符合经济学教育主流,又立足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色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本科专业培养体系。
3. 主干课程(部分)
政治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中级微观经济学
|
|
计量经济学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中国经济史 |
|
会计学
|
金融学
|
国际经济学 |
|
发展经济学 |
高等数学
|
线性代数
|
|
统计学
|
|
|
4. 授予学位类别
经济学学士
5. 毕业去向
近几年,毕业生整体就业升学状况良好。根据学院开展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显示:
在升学方面:赴海外深造(如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人数约占7%;在国内著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数约占48%。
在就业去向方面:国家和省市公务员约占5%;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约占15%;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或民营企业约占10%;自主创业约占5%。
整体看,学生就业、读研与专业相关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