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天
2月22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山西阳泉支队成员首先来到了圪台村,村委书记详细地为成员们介绍了圪台村目前的发展方式以及经营模式,并带领大家参观了村中的窑洞,体验了用磨坊磨玉米和模拟坦克等。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圪台村主要从旅游业开始,发展乡村经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村民就业机会,促进城乡融合。
接着,成员们来到了白羊墅村。白羊墅村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古村落,是晋东地区周氏的发祥地。村中的周氏祠堂,代表了周氏族人教子育民的家族传统,它所承载不仅是周氏家族发家、奋斗的历史,而且也见证了与之过往的王侯将相,见证了历史变革的风起云涌。最后,书记还为我们讲解了未来的发展规划,白羊墅村注重民生保障、人文关怀,预计在村中发展殡葬服务业,围绕人的“生命”质量,立足于优质的、满足人性尊严的殡葬本体服务,进而不断从生命终点所衍生的更多人性化需求提供多样性服务,以增进民生福祉。
下午,成员们来到阳泉市老年大学,深入观摩并了解剪纸、面塑和布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正如李商隐的诗句“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与积极的精神价值,也埋藏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新奇的思维方式。大家认真与老师学习,亲身体验了这些独特的民俗工艺。
第六天
2月23日上午,成员们继续走访参观社区、村落,重点了解阳泉市的基层文化治理,感受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精神。
成员们首先来到南山路街道瑞康社区。瑞康社区在南庄村阳泉公租房小区基础上组建,主要负责公租房小区服务与管理。依托于小区的保障型职能,社区书记介绍到瑞康社区党总支联合物业成立“红管家”联合党委,真正织成了贴近群众生活、扎根居民心理的基层治理“服务网”。
社区书记向大家重点展示了为社区居民特别设置的剪纸、蔬果雕刻等非遗文化体验课程,还特别介绍了针对失业人员、留守儿童的公共服务,成员们深切感受到有温度、有真情的基层工作。
之后,成员们参观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大阳泉古村。大阳泉村风景优美、游客如织、古建筑星罗密布,成员们探访龙王庙、观赏古银杏树、参观一席书院、参拜孔子,在文化古村里品味厚重底蕴,在村民热情中感受活力乡村。
下午,成员们前往“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品味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悠久历史。园区以“记忆”为主题,依托阳泉市工业遗产资源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有阳泉记忆主题馆、城市会客厅、工人大礼堂、美术馆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等,是阳泉市贯彻落实红色领航战略、做强文化产业的优秀实践。
成员们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探访园区,在红色历史、工业元素与现代创意的碰撞中领略这片文化沃土的魅力,在国营老厂的印记中探索这座工业城市的发展脉络,在数十年的城市变迁中感受阳泉人不变的韧性与蓬勃的生命力。
夜晚,在元宵节来临之际,成员们参加了城区村社融合的“村晚”,操着阳泉口音的相声演员在台上一唱一和,各个社区的叔叔阿姨随着欢快的音乐开心地唱歌跳舞,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大家的头顶硕然绽放。
之后,成员们在小河村中一起看到了又一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这是一项古老而充满力量的民间艺术,炽热的铁水遇到冷水,溅起无数火花,匠人们的力量与精神被生动地展现,别具一格的自然力量令人惊叹与赞美。这不仅是铁匠们的精妙技艺的展示,更是一首劳动与创造力的赞歌。
第七天
2月24日,上午实践支队成员前往阳泉市规划展览馆参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从史前拓荒漫步至近代革命,历经百年巨变、各界抗战,阳泉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红色沃土深植,对解放战争与新中国工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阳泉市规划展览馆为成员们展示了阳泉市的发展现状与总体规划,成员们了解了阳泉构建“网络直播之城、数字双碳之城”的发展目标、实现多极支撑的规划蓝图,也感受到阳泉未来发展的蓬勃希望。
正值元宵佳节,团队成员还参与了猜灯谜、制作花灯的活动,深入感受阳泉浓厚热烈的节日气氛。
下午,实践团队来到小河古村参观石评梅故居。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石评梅是中国著名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她的祖居地石家大院由前院、里院和偏院组成,石评梅居住在偏院的“栖云阁”。成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看着石评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了解一砖一瓦的故事,感受革命前辈的精神。
之后,阳泉市城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梁涛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山西阳泉支队成员、清华大学团队成员就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中,梁部长再次表达了对实践团队的欢迎,也充分肯定了此次支队的实践工作,期待与实践团队的再次见面。学生领队刘火就区委组织部与各地领导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再次明确了实践支队的乡村振兴目标,表示此次活动收获颇丰、受益匪浅。各位团队成员也分享了自己的实践感悟,表示感受到乡村振兴的重大发展、基层治理的飞跃进步。